《The Idol (港譯:我要做偶像)》

在香港,KOL 一詞已經泛濫得隨便任何人在 Facebook 寫過兩篇文章、有個只得 300 人 Follow 的 Instagram 戶口都會自稱作 KOL,又或是去過幾次日本則自稱為甚麼甚麼達人。

甚麼是「KOL」?意即「Key Opinion Leader」,你說的話、你的一言一行,有達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力,譬如說,影響了一整個的民族,或是一整個的國家,你就有資格成為一個 KOL,譬如昂山素姬,孟德拉,馬丁路德金 (Martin Luther King),之類。

而今天,我要跟大家介紹一齣有關「真。KOL」的電影《The Idol (港譯:我要做偶像)》。

改編自真人真事,故事發生在巴勒斯坦 (State of Palestine) 的加沙地帶 (Gaza Strip),說到加沙你會聯想起甚麼?對的,戰亂。主角 Mohammed Assaf (Tawfeek Barhom 飾) 一家四口,都是戰亂下的難民。Mohammed 跟他的的姐姐 Nour 感情要好,在女性地位低微的國度,姐姐不理反對跟弟弟還有他們的小夥伴,組成小樂團到處賣唱;只因姊姊覺得弟弟天生一副好歌喉,不應就此埋沒。可惜的是,姊姊最終因為嚴重腎衰竭去世,而 Mohammed 亦從此不再唱歌。

Tawfeek Barhom 飾演 Mohammed Assaf 

時間一轉,來到 2012 年。長大了的 Mohammed 是個大學生,兼職揸的士交學費。他受到童年時青梅竹馬的好友鼓勵,加上小時候對姐姐的承諾,這次他為了讓世人都聽見巴勒斯坦人民的苦況,決定參加歌唱比賽《阿拉伯之星 (Arab Idol)》;但身處加沙的 Mohammed 沒法去埃及開羅比賽,沒有合法簽證的他唯有偷渡。Mohammed 的經歷與他的聲音,成為當地巴勒斯坦人民心目中的一個重要人物,團結了一整個的民族。經歷重重困難之後,Mohammed 憑著他的一副好歌喉,成為《Arab Idol》的冠軍。

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

電影中我以為是劇情需要的戲劇化的情節,原來全部都是真實發生 (Wiki 都有寫)。譬如真人的 Mohammed 在加沙邊境花了兩日的時間開車偷渡到當地,亦的確求過邊境的關員讓他過境;到達面試的酒店的時候,才知道已經額滿。為此他爬過酒店的外牆到了酒店的面試大堂,但又因為沒有號碼牌不能參加面試,原以為夢想破滅。這時他在大堂唱歌,歌聲感動了另一位的參加者好心轉贈號碼牌,才得以進行面試;甚至是他只要參加比賽上電視,整個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地區 (West Bank) 還有加沙,滿街滿巷都是支持他的巴勒斯坦人民一起上街看直播,這些全部都是真實的情節

真人的 Mohammed Assaf 比扮他的電影主角 Tawfeek Barhom 帥得多

而現實中故事的主角 Mohammed Assaf,在勝出了《Arab Idol》後,在 2013 年被「聯合國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署 The 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Works Agency for Palestine Refugees (UNRWA)」選為的青年和平大使,是六十多年來的第一人;同時間,亦得到當局發出的外交大使簽證,可以自由地去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,除了返回加沙時仍受到限制。

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

巴勒斯坦於我來說,是個很神秘的國度。戰亂頻繁,落後,貧窮是我對這國度的印象,電影裡面也有拍攝到當地受戰火洗禮後的面貌,一片頹桓敗瓦;亦有約略提及到巴勒斯坦人與埃及人之間的恩怨,是個增加對當地認識的入門。Mohammed 所唱的歌,我們或許不理解其美妙所在,但他的個人魅力與及他的經歷、他的歌聲,感動了萬千民眾,影響了一整個的民族令他們團結起來,只有像這樣的人才可稱為真正的 KOL。

花上兩年時間拍攝的本片是個勵志故事,但沒有刻意催淚,拍攝手法平實卻直接撼動人心;本片亦獲得康城影展 (Festival de Cannes) 的評審團大獎,巴勒斯坦出生的導演 Hany Abu-Assad 前作《Omar (命運在翻牆)》,亦是獲獎無數的作品。

最後是謝謝電影公司的優先場邀請。

本片將於 12 月上映,而 now TV 的「MOViE MOViE」頻道 (116台) 亦會與戲院同步放映。 

日期及時間:12月25日 (星期日) 22:00 及 12月26日 (星期一) 24:00


《The Idol (港譯:我要做偶像)》港版預告
Designed by OddThemes | Distributed by Gooyaabi Templates